拆掉成本天花板丨梁言有道
食业家 2022年07月09日
开栏语:梁剑,食业头条CEO、大食品行业资深研究家。22年食业观察与探索,发表了众多影响食品产业发展的观点和言论,并将于2022年7月30日,召开中国食业首场增长主题演讲——比未来先来。为此,食业家特别开设“梁言有道”专栏,精选梁剑先生曾发布的核心观点,这些主张深度影响过或仍在持续影响着中国食品产业发展。诚邀您一起,回顾食业征程,寻找全新增长,透过食业看实业,透过食业看世界!

当脑袋撞上天花板,大部分人的反应会很相似,一面使劲揉揉头连骂几声倒霉,一面不由自主地弯下腰来,却很少有人会认真琢磨为什么脑袋总是撞上天花板的问题。
当前,食品企业频繁冲撞成本天花板的情况,严重考验着企业的利润生命线。企业归结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成本增加、政府的价格管控、消费者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购买观望等,这样的归结很具有说服力,也很能引来同情,却不能改变被动的局面。于是天花板越压越低,企业的腰也越来越弯,有的停产,暂时或永久退出历史舞台;有的仓促提价,导致渠道崩溃、销量锐减。我们认为,成本上涨是客观状况,也是中国经济的必然走势,而食品企业应对乏力则主要是长期依赖低成本营销的结果。
春节期间,我们在网上读到了两条消息,讲得都是区域乳品市场的表现,反映出两种思路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。来自兰州的消息让食品企业们多多少少有些尴尬:关于牛奶以次充好、以假充真的消费投诉大量增加,以至于和手机质量、售后服务问题并列首位。武汉的消息让同行们较为振奋:高端奶产品成为当地年货市场的宠儿,销量同比增长三四成。该消息中提到了一些品牌实例,友芝友“七分养”酸奶虽比普通酸奶贵一倍多,但消费者一买就是七八条;蒙牛特仑苏、伊利金典柜台前围满了消费者,不少是单位进行团购,团购订单有时一张就达到1000多提。
对比这两条消息,前者就好比是人们脑袋撞上天花板后的惯常表现,原奶收购价格不断上涨,企业迫于压力在原料上做文章,将腰杆弯得越来越低。后者则是通过充分调动和满足消费者需求,提前拆除天花板并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。
相同的行业,迥异的结果,带给我们的启发和震撼应该足够强烈了。去年8月,本刊曾经在行业内率先发布过一篇文章,叫做《迎战高成本时代》。生产、营销成本增加在短期内不可逆转,食品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做好迎战高成本时代的转型准备,从价格型路线过渡到价值型路线。
价值型路线的提法有点抽象,其实就是通过对品质和诉求的改进,拆掉阻碍产品向上拓展的天花板。产品方面,企业要变成本优势为技术优势和品质优势,给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。比如,华龙从低档面到今麦郎弹面的延伸,给消费者展示出“看得见的品质提升”,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。品牌诉求方面,企业要想办法提炼和传递真正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理念。比如,贝因美等乳品企业育婴专家的定位等,很受消费者认可。此外,食品的功能也正在从单纯填饱肚子到满足社会价值方向转变,企业的品牌诉求也要充分考虑到“面子需要”,让产品成为真正的情感载体。
未来,食品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将继续增加,由此也会带来中国食品企业和品牌的进一步分化。一部分企业,脑袋和天花板的距离越来越近,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;另一部分企业则通过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,不断拆掉天花板,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。
本文发表于2008年3月,有删减
其中迎战高成本时代的路径,依旧影响着众多食品企业的决策
您对当下成本增长有何观点,欢迎发表意见

阅读30
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;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