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作品

登录

丁俊杰马晓波对话,广告人不该骄傲吗?

数字营销微刊 2022年06月16日

2020年,一部名为《后浪》的广告片完美出圈,激起整个社会的共鸣。一段激昂的文字,超越了广告片,做到了为时代代言,为年轻人发声。

《后浪》的主创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——马晓波。
食-业头-条

热情的5月,《国际品牌观察》杂志社社长、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教授盛情邀请马晓波深度对话。这个对话的背景是3月群玉山品牌咨询公司的成立。从胜加广告ceo到群玉山品牌咨询公司首席策略官,马晓波的所思所想业内十分关食-业头条

下内容是两位嘉宾的精彩对话

丁俊杰业界看来,胜加的业绩、状态已经是最佳水平,为什么还要从胜加转变到群玉山呢?
马晓波:很多朋友都会好奇我的转变,是不是经营策略出现了大的分歧,当然不是。我现在还是胜加的合伙人之一,还在胜加担任职位。
主要原因是我在公司管理和创作实战上有些冲突。
从2017年担任胜加CEO起,我希望实现从创意人到经营者的转变,同时更希望能二者兼顾。但是2020年以后,这个双重的角色有了冲突。我自己还是热爱创作,喜欢思考策略、喜欢写写文案,喜欢做创意拍片。
对我来说,放下创作是件非常痛苦的事。我明白二者不能兼顾,是时候做出决定了。
同时,业务也有变化。新消费的咨询业务,大型公关业务,特别是党政与社会机构合作的中国故事,这些都需要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和人力结构。另起炉灶,我觉得做新的公司更好。
丁俊杰群玉山刚刚成立, 对标的对手是谁?
马晓波:三种对手吧。我们最核心的是咨询业务,主要竞争对手是老牌咨询公司,比如特劳特、君智、埃森哲等。不同的公司持有不同的方法论,对品牌发展路径各有看法,有各自擅长的赛道和领域,这是直接的竞争。
另一种是在大公关领域,在公共叙事上,某种意义上看,对手应该是主流媒体,但同时他们也是合作方。我们需要打通商业机构、社会机构、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,一起共创内容,动员社会能力来共同创造好的中国故事。总的来说,这是半合作半竞争的关系。谁讲的故事更有意思,谁的视角更特别,谁更加贴近民众,谁就有主导权。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。
还有一种不是竞争的竞争。比如跟不同的内容创作者竞争,很复杂,也很有趣。当下整个文化流向和舆论趋势都在剧变,新的叙事方式、新的价值观倡导,不管是传统的,还是海外的,都在融合、冲突、碰撞,最终重新塑形。作为创作者,我们不要缺席这么好的机会。
丁俊杰:广告人的挑战还是很大的。以前面对的客户主要是商业公司。现在,社会机构、 政府机构、党政机构可能都会成为客户。和传统的商业推广来比,广告的挑战性大大增强了。这也是一个启发,广告的赛道越来越多,选择更多了。
马晓波: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吧,可以多方尝试。前辈没有做过的事,我们可以尝试一下,看看边界在哪里。所以这两年我们也有一些思考。
广告是不是可以做估值管理?中国的广告能不能涉及公共议题?影响公众的心理决策,这是不是机会?
新的时代会带来新的课题,这也是红利。我们不妨先试一试。事不成,大不了再退回到基础的商业广告基本盘。
丁俊杰广告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客户指令前后不一,你有没有遇到这种烦恼?
马晓波:不够强大自然就没有话语权。广告人不做大做强,那么掌握的资源、提供的价值以及获得的尊重自然是不够的。另外一方面,广告人也在选好的客户,有实力的广告公司也要“店大选客”,只有把店做大做强了,我们才有挑选客户的资格。
刚刚您提到的情况在广告界还是比较普遍的。要想避免这类问题发生,我们有一些经验。要和有决策权和话语权的领导直接对话。面对客户的时候,双方最终目标的认知一定要统一,在这个前提下,再去设定目标,划定边界。
设定目标是指:借由这个案子要达到怎样的目标,是要销量提升还是扩展赛道。划定边界是指:设定好预算、时间,所动用的资源,以及明确禁忌。这些厘清之后,客户才会放手让我们去做。
客户选择了我们,说明充分相信我们的能力、判断力,也相信我们的经验。所以,一般很少会全盘推翻,只会在一些操作细节上出现分歧。通过充分的沟通和机制的保护,双方很快会达成一致。
丁俊杰对于广告人来讲,怎么看待捍卫观点这件事?在现实中又该怎么拿捏?
马晓波:“尽力而为,不留遗憾”。
“尽力而为”我用方太的例子来说明。2014年我们帮助方太做新一轮的品牌升级。当时提了一个品牌主张:“生而平凡,因爱伟大”。这句话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。第二次提案的时候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向。“因爱伟大”这句话其实已经被搁置了。最后在一个咖啡厅里做最终的讨论。当时定了另一句品牌主张,所有人都认同了。在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,我突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预感:如果现在不再争取一下的话,未来可能会后悔,会有遗憾。所以我坚持再一次讨论“因爱伟大”这句话。
方太反对的理由是,我们只是做厨电的,凭什么说自己伟大?方太的领导问我,为什么前几次不坚持这句话,反而在最后又提起。我的回答是,广告人不能带有自己的偏执,要多尝试多探索,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。文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每个人的感受也都不一样。但最后我依然认为“因爱伟大”才是最舒服的,才是最贴近品牌气质的,也是未来方太想给消费者传达的价值共鸣。
那次我很幸运,方太最终认同这个观点。
从2015年到2021年,我们的卖稿率一直是很高的,差不多是95%。好几次客户跟我说原稿写得很好,一个字都不要改。那时我觉得是一帆风顺,甚至变得有些傲慢,有些得意。但最近我给一个品牌做主张,第四次还是没有卖掉,我还要准备第五次。所以我觉得应该要有平常心。
不能说服客户,可能是在某个方面没有想清楚,或者可能只是不够精彩,我们不能去怪客户。说服和感染别人本来就是很难的,但恰恰又是这个行业最有意思、最有成就感的事,所以现在我是平常心。
丁俊杰奥迪小满事件是最近的热点。这说明社会本身出了问题,在广告界也有投射。作为一个创意人,一个一线的操刀者,你怎么看这个事件?
马晓波:我是文案出身,从文案角度去看,我认为有自尊心的文案从业者,不会去用别人的文案。不管写得好还是不好,首先得自己写,这是对自己起码的职业自信。但是出现很多抄袭的作品,品牌方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?品牌想要一个好的创意,想要一个好的原创,那么预算支撑得起优秀的原创吗?正如丁老师所说,目前对于原创的尊重,对自主版权和自主创作的尊重,远远不能和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匹配。所以优秀的品牌、知名的品牌,应当付出更多的成本和预算来支持原创。
如果纯交易、功利性、一味追求效率的氛围不改变,我觉得发生了任何的事情都可能。这样的事情,以前有,现在有,未来还会有。
丁俊杰广告界还有一个现象,就是所谓的增值服务和附加服务。比方拿到合同,广告人主动再给客户免费加拍两条。这个现象很普遍,美其名曰叫附加服务。这不就把广告业的核心价值和创意的高地降低了吗?
马晓波:这还是广告人对自己的专业不够自信的表现。
我觉得广告业的服务产品化不够。广告价值如何衡量,有没有解决客户的问题,都处在比较感性比较模糊的状态,无法量化。无法量化很多广告人就没有信心,没有信心的时候怎么成交呢?只能尽可能地让广告服务看上去值这个钱。甚至有些客户导向性强的公司,还要采用很多其他的方法,比如回扣。
改变这种状况取决于广告行业的自我认知。如果只是当做一门生意来做,那么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,广告人就会陷入这种困境。但如果说是从商业艺术、创意创作的层面来看,那将会是另外一种判定标准。
丁俊杰: 我赞同这个说法。晓波,你做了那么多创意,那你的创意哲学是什么?
马晓波: 这个课题好大。讲两个简单的标准吧。第一,客户能够想到的,我们就不要去做,因为价值降低了。第二,其他的内容创作者可以做的,我们也不要去做。因为那样也会让创意不值钱。所以一定要去做别人不能做的东西。
为什么别人不能做,我觉得在于两点:
一方面广告是有专业壁垒的,优秀的广告不是一个网红、著名导演或作家就能够做得出来的,这源于广告中心化叙事的要求。有人说这是不是把广告和商业进行了等同?这个问题很有趣,谁说广告只能处理商业的问题?广告是种广而告之的叙事能力,明末闯王进京喊的“闯王来了不纳粮”就是一句标准的广告口号,这种针对成千上万人的喊话,面向社会大众求同的能力,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。
另一方面,个人的创作实力和修养上需要有积累。说到做广告,谁都不如我,要有这样的专业自信。要达到专业自信并不容易,这需要长期的修炼与积累。虽然经常说广告业门槛不高,很多人都可以进入,其实并不是这样的。
举一个简单例子,广告语意味着什么?一个品牌如果使用了你的广告语,不管是产品广告还是品牌广告,那么都意味着可能一年少则五、六千万,多则两三个亿,甚至五、六年,乃至十年,高达十几亿的预算,都是围绕广告语展开的。可以这样说,广告人的一句话可以驱动上亿的预算。这种能力其他的创作者能够拥有吗?
如何给一个品牌定义,这也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。正如我在微博上曾说的,但凡知名品牌的老板、品牌负责人,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,很清楚应该把钱花在哪里,他们不会选错的。
根据不同的圈层找网红来种草,做一些内容的分发,做一些数字营销的碎片化的内容,等等,这些不是广告人的能力。那广告人的能力在哪里?在于对所有人讲话。这个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。
丁俊杰广告业有一种现象,做出现象级的作品后,有的广告人也不好好说话了,尽说别人听不懂的话。你现在有没有这种倾向?
马晓波:我们在稳定出品上一直做的不错。我们有一个80分的原则,即不借助任何天时地利以及资源就能做出好作品,如不需借助明星代言、大手笔投放,或者抓住一次特别好的节点。假设在没有任何外部助力的前提下,我们依靠相对比较准确的策略、扎实的基本功——文案、美术、创意方法等等,能不能做出80分的作品?这在我们核心团队的经历中是得到频繁印证的,包括《可爱中国》《入海》《喜相逢》《老简历》等都属于80分作品。
我认为不同的公司终归会在某个阶段,有好的机会做出爆品来。这很重要,但是更重要的是总结出规律,总结出接近爆品的创作路径。所以80分的原则最终考验的是创作人的基本功力有多高,你的60分是不是比别人的60分要高一点,这才是关键的。
丁俊杰能不能请你说说《后浪》,这支好评如潮的片子?
马晓波:《后浪》对我而言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。
在2019年至2021年间,中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变化,即民族自信的高涨。在这个前提下,广告人在为品牌造势的时候,最大的势是源自大的公众主题。所以那两年,从银联到快手再到B站,我们都借用了这些趋势,顺势而为。
而从去年到今天,整个大的势又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我分享一句话——陆止于此,海始于斯,这句话放在一年前看和一年后看,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如果放在《后浪》那两年,它代表了一种非常积极进取的心态,整个中国都迎来了一个大航海时代,星辰大海全部打开,国力蒸蒸日上,我们在出海,文化也要输出,充满着磅礴壮大的想象。那段时间,在时代脉动的感知中,我每天都生活在亢奋中,我觉得应该去讲一些大而美的东西。
但是今年,大家看到全球爆发战争了,全球化遭遇阻碍了,疫情也告诉我们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,原先脚下那块安稳的大陆解体了,我们都要面对各种意外各种无常,我觉得能带来安慰感的、确定的获得感的趋势又回来了。
对于广告人来说,无论是站在品牌的角度,还是站在创作人的角度,都需要顺应改变,附着在商品上的情感的价值、价值观的价值,都需要洞悉这些变化。
丁俊杰:其实我还有很多问题,还想问一些更深层的问题,但是今天时间不够,有机会再安排一次,咱们再聊聊。谢谢晓波。

阅读30

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;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

好文章,值得鼓励

好文章,值得分享
用户
反馈
APP下载
云交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