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酒专栏|着墨不多,《楚辞》对酒文化的影响却足够深远
网易酒香 2022年06月10日
国人寻常生活中的饮酒,多注重礼仪周全、饮酒有度,将酒文化化于无形,这一传统多和《诗经》所传承下来的饮酒文化有关。然而若论话题感最强的,当属《楚辞》中的酒文化。
与《诗经》相比,《楚辞》提到酒的只有5篇8处,不过是几行散乱的诗句,寥寥数笔,但内容所及,却多是《诗经》中所没有的,尤其其饱满的酒神精神,更是超越了《诗经》,对后世的名士风流和诗酒狂歌的影响极为深远。
当然,《楚辞》之所以对中国酒文化影响深远,首先得益于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贡献。根据《史记·楚世家》记载,楚国地处南方,在西周时期附庸于周,被封为子爵。西周灭亡后,北方诸侯相互征伐不断,于是在公元前706年,楚国首次陈兵观政中原,逼迫东周王室抬升楚国的爵位。对于楚国的这一要求,东周王室根本不予理会。楚国的国君熊通觉得很没有面子,干脆自己给自己加封,和东周一样,也称王,是为楚武王。100年后,楚庄王问鼎中原,到了战国时期,楚国的国力不断提升,被称作战国七雄之一。到了战国后期,楚国成为唯一能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强国。
自立为王以后,楚国励精图治,除了开疆拓土、富国强军之外,对文化发展也极为重视。而到了战国后期,楚国诗歌已经是享誉天下。西汉建立之后,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扬,因为从汉高祖刘邦到建国元勋,多出身楚地。西汉贵族和文人在搜集整理楚文化典籍的过程中,逐渐把以屈原及其弟子所创作的诗歌编纂成册,同时也把自己模拟创作的诗歌也编入其中,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《楚辞》。而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——汉赋,也是从《楚辞》的艺术手法中衍生而来的。
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,《楚辞》中寥寥数笔与酒有关的诗,就可以让我们窥见楚国酿酒技艺之精湛,文化风貌之隽秀。比如《诗经》中对酒的描写一般比较含混,多是定位于“以洽百礼”。而《楚辞》中描写酒,笔触则要生动、细腻得多。
比如《九歌·东皇太一》中的“蕙肴蒸兮兰藉,奠桂酒兮椒浆”,对酒的形态描写得非常清楚。虽然《诗经》中也有对郁鬯的描写,但艺术渲染却远不及此处形象而生动。
《招魂》中的“华酌既陈,有琼浆些”等句,大篇幅描写宴饮的奢华场景,对汉赋以及后世诗歌对穷极奢华宴饮场景的描写,可谓开了先河。《诗经》中也有大量描写宴饮场景的诗歌,虽然也形容美食之丰盛、美酒之醇厚,但都反对穷奢极欲。
《招魂》和《大招》中都描写到“冻饮”,也就是把酒冰镇了喝。以今天我们的亲身体验,经过冰镇的酒,口感极佳,是夏天消暑的上佳之选。“冻饮”盛行,大概和楚地夏天炎热难捱有关。那么在2000多年前的楚国,是如何冰镇美酒的呢?1978年,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酒器,这件酒器设计精巧,尤其底部设有放置冰块的空隙,故而又称“冰鉴”。
《招魂》里还有一句“美人既醉,朱颜酡些”,生动描写了女子醉酒时面若桃花、娇憨可掬的可爱模样,这又开了艳诗艳词描写女子醉酒形态的先河。
你看,仅这寥寥数笔,却不知开启了多少个诗酒文化的先河?
然而笔者认为,《楚辞》所开诗酒先河中,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《渔父》。
《渔父》是《楚辞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篇,《史记》将其全文收入屈原的传记中。这篇亦诗亦文,提出了一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:什么是“醉”,什么是“醒”。屈原说“举世皆醉我独醒”。他所说的醉,是大家对楚国的危亡局势麻木不仁,而他看得很清楚却又无可奈何,于是很痛苦。而无名氏的渔父却给出了另外一番解释,说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”,意思是说,聪明的人都懂得顺势而为,你也一起哺糟啜醴多好,干嘛要孤自烦恼?屈原自然不肯同流合污,于是说了一番立志要洁身自好的话,然后投江自尽。而渔父则莞尔一笑,继续泛舟江上,唱了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:沧浪之水清洗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
这一番对话,显然是混淆了醉和醒的分界。而就是这种亦醉亦醒的意境,却惹得后世的文人墨客反复追慕和摹写。《乐府诗集·杂歌谣辞》里就有一条《渔父》,选辑了10首北宋以前以《渔父》为题而创作的诗歌,或写山水田园,或写隐逸生活,或写饮酒赋诗,情态各异,但却都有一种飘逸绵邈的意境蕴藉其中。而北宋苏东坡以下,又不知有多少饮酒抒怀的沧浪诗词。
阅读30
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;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