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必居:老北京酱菜“天花板” 飘香近600年
光明网 2022年06月26日
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。时间的味道在腌菜、酱菜里找到答案。最朴素的食材在盐与时间的作用下,被腌渍出最丰富最醇厚的滋味。中国的酱文化源远流长,而酱菜“天花板”当属著名老字号六必居。它妙在不太咸又不太甜,在宽余时佐餐,简素时主菜,百搭皆宜。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光明网携手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“首届中国非遗之城电商消费季(北京·西城)”,今天带您探访六必居,品读时间的味道。
始创于明正统元年(公元1436年)的中华老字号六必居,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。一直以来,闻名遐迩的六必居,以其严格精湛的生产工艺和口味独特的酱菜广受好评。2008年“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”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六必居的酱菜之所以出名,与它选料精细、制作严格分不开。六必居酱腌菜首席技师陈杰,是行业内首位工人出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的酱菜专家。陈杰介绍,六必居6种必须的工艺是:“黍稻必齐,曲蘖必时,湛炽必洁,水泉必香,陶器必良,火齐必得”。也就是“用料必须上等,操作选择正确的时令,制作过程必须清洁,泉水必须甘甜,设备必须优良,火候必须掌握适当”。
“用料必须上等”。六必居酱和酱菜的原料历来都有固定的优良产地。过去大豆只选用北京周边的马驹桥和永乐店的大豆,此地的大豆色黄、饱满,油性大。面粉选自河北涞水的一等小麦,香瓜选择的品种为“八道黑”或“竹叶青”,黄瓜只用四六条(一斤有四到六根)……采购蔬菜时也很讲究,如甘露在北京、河北的周边都有种植,但六必居会舍近求远,每年秋天到内蒙古萨拉齐去采购,因为那里的甘露形状短粗饱满,沟槽较少,是做甜酱甘露的最好材料,以此保证成品的优良品质。
“曲蘖必时”。一年一季的制酱先要制曲,处理好原料后,利用空气中各种天然的菌种进行曲黄的制作。但不是一年四季随时可以制曲,一定要掌握好时令,错过即无法挽回。 “湛炽必洁”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,要经常对酱和酱菜使用的缸、坛、罐、工器具进行高温清洗,湛炽就是用开水烫洗和火烤等方法,对其进行清洗消毒。“水泉必香”。酱菜生产强调水的重要。同造酒一样,酱和酱腌菜生产同样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,生产用水必须水质清澈、甘甜,无色、无味,以此保证产品优良的品质。“陶器必良”,生产用的陶瓷器皿必须优质。古朴的陶制缸坛是制酱、酱菜的传统容器,特点是不透光、保温、保湿性能强,对食品没有污染,且耐腐蚀。选择优质的缸坛生产酱和酱菜,可以提升酱菜的品质,保持产品色泽鲜亮。“火齐必得”。酱和酱菜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周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,“火无候、无作为”酱菜的火候不仅是指发酵时间的长短,还指其操作工序的细致到位。
而六必居制作酱菜的工艺,也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,一切规程由掌作一人总负责,并采用天然晒制酱品的方法,连制好的酱菜出售时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,要存放在酱缸内,卖多少出缸多少,从出缸到顾客手中最多不超过2到3小时。六必居酱菜经久不衰,与每一代传承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位于北京城南的六必居传统酱菜厂,保留着纯手工制作酱菜工艺。“每天打耙近万次”“日切菜50公斤,每根薄厚均匀2毫米”“像仪器一样精准识别含盐度”,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酱菜制作技艺(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)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银喜的三项绝活。
打耙、倒缸是腌菜的重要步骤,为了让一缸酱菜充分吸收酱汁,且不会腐烂发酸,需要不停地用耙子上下倒换。将一个钉耙的物件杵到缸底,用力一提,耙子把下边的酱菜带到了缸上边,完成了上下的置换,让酱菜腌制得更均匀。“200口酱缸,每口酱缸一次打耙30下,一天2、3次,就这样一天仅打耙就得近万次”。打耙看似是个体力活,实则也是技术活。纯手工制作酱菜,唯有杨银喜的技术最精湛。“该打多少耙就打多少,少打了酱菜的色泽、味道都会受影响,尤其是夏天,耙数不够酱菜容易发酸。”杨银喜认为,传统酱菜所用特制的甜面酱、黄豆酱保证了传统酱菜的醇厚酱香,这是现代工艺无法超越的。
杨银喜切丝的绝活也令人拍案叫绝。像苤蓝丝,一天他就能切丝50斤,而且薄厚均匀,每根都符合宽度不超过2毫米的规定。此外,杨银喜还有一个关键的绝活,就是通过“一看、二闻、三尝”就能预判产品盐度、糖度、酸度是否超标,“像仪器一样精准”。
历经近600年,老字号六必居不仅在时代沉浮中保住了老手艺,还以“匠心坚守,古法不差丝毫”的技艺继续“圈粉”年轻人。近年来,六必居守正创新,在独有的古法制酱工艺基础上研发新产品,相继推出老北京炸酱、香辣牛肉酱、素炸酱、海鲜酱、香菇牛肉酱、蒜蓉辣酱等新产品,不同口味的即食酱能随身装,美味又方便,满足年轻人个性化的饮食场景。除了卖招牌酱和酱菜外,六必居玩起新零售也丝毫不输网红品牌。凭借质量+名誉,专注年轻人+口碑种草,推出的新版“老北京二八酱”、减盐系列以及冰激凌等新产品纷纷“出圈”,捕获了更多年轻人的“芳心”。打造一个百年老字号实属不易,坚持创新,不断焕发活力,才能在转型中实现营收和口碑的双增长。
阅读0
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;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